隨著疫情、貿易戰、地緣政治等危機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整,企業必須採取更具韌性的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TechOrange 科技報橘日前在台中金典酒店舉辦「AI 智慧大工廠論壇」,特別邀請台塑網科技供應鏈管理專案顧問林浩瑜從大環境趨勢切入,深度解析數位轉型驅動的 AI 供應鏈管理。
林浩瑜指出,工具機產業在供應鏈管理中面臨新挑戰,尤其是在市場需求快速變化下,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個性化、客製化需求增加,使企業必須重新調整生產營運策略。自 2020 年以來,疫情、全世界缺工缺料及戰爭等因素加據企業對「斷鏈」的擔憂,進而增加了供應鏈管理的壓力;此外,企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日益增長,並且在勞工權益、ESG 等議題上投入更多關注。林浩瑜強調:「現代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五大要素—廠商、交期、數量、金額和品質,而是需要克服更多新的管理挑戰。」
「各個產業對發展數位轉型的共同期望是提升效率、優化決策以及增強競爭力。」在提升效率方面,企業希望通過自動化流程減少人為錯誤,同時提高生產力;在優化決策方面,則依靠數據驅動決策,準確預測趨勢並改善策略;在增強競爭力方面,企業則是希望透過更快、更靈活的供應鏈滿足客戶需求,取得市場優勢。林浩瑜分享實際客戶案例,過去客戶因應接單及生產調度,需請其廠商依照廠內不斷變動的生產用料需求配合交貨,採購人員必須隨時掌握廠商備料及交貨動態,導致龐大工作負荷。但在採用台塑網的 SCM 供應鏈管理系統,並整合內部的 ERP、MES 系統後,讓廠商能夠自行確認訂單交期、進行交貨申請等作業,成功將接單、生產到交貨的期程從原本預估的 120 天大幅縮短至 50 天。
AI 如何進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採購人員負擔?
台塑網科技供應鏈管理專案顧問林浩瑜表示,面對供應鏈中斷、客戶需求變化等問題,企業需要採取數位化的供應鏈管理才能取得市場優勢。
「不只在生產端, AI 在管理方面的應用更多元。」林浩瑜解釋,企業有預測和優化庫存的需求,但產業上下游資訊若不夠即時、透明,則可能導致預測失準。透過建立協同工具平台即時串接數據,並訓練 AI 模型以預測未來需求和制定最佳庫存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庫存成本。「協同作業的機制建立在資訊正確和可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企業需考量相關技術的整合。」林浩瑜也強調企業將內部、供應商或客戶之間的資料進行串接,關鍵在於打造供應鏈資訊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以提高資料品質與安全性,並增強客戶信任。
另一方面,林浩瑜也指出 AI 的豐富應用能助力企業決策,例如台塑網在集團內部建置價值鏈營運管理平台,讓主管可以於系統中,透過不同視角及維度查詢所需資訊以做出決策。此外,供應鏈管理系統則能減少採購人員的重複性工作。「過去,採購人員從前端收到請購需求,再轉換對外詢價單,收集各個廠商的報價單後再整理成相同格式的比價表,接著提供上級核示並生訂單。這個過程會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但現在透過系統化操作,可以實現資訊一鍵輸入多次應用,將採購流程自動化,」林浩瑜說。
從解決集團內部問題到提供超過百家企業解決方案,台塑網科技以豐富經驗助企業實踐供應鏈轉型
AI 驅動的供應鏈讓企業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和 AI 等技術,打造更智能的供應鏈系統,並藉由整合訂單、庫存、物流、數據可視化及實時溝通等關鍵功能,促進高效協作。這些技術支持企業在數據分析、需求預測、庫存管理、風險識別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林浩瑜指出,台塑網服務客戶採購端時,期望協助建立系統化的機制,例如透過資訊共享平台,企業和供應商可以共享數據,實現訂單、庫存、生產進度等資訊的透明;透過協同機制,共同解決如需求預測、生產計劃、風險管理等供應鏈問題,以提升總體效率並縮短交貨時間,共同達成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的目標。
台塑網最初建立供應鏈管理系統是為了以數位方法解決集團內部的供應鏈問題,如今已發展成更完整的解決方案,協助多家台灣企業建構精實管理的供應鏈機制與協同合作體系,更即時掌握供需狀況。然而,企業在導入數位化管理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如數據安全、系統整合、人才需求及文化變革等。林浩瑜表示:「文化變革是最重要的,因為過去許多流程依賴人跟人的互動,員工可能對新模式產生抵觸情緒。」但他強調,台塑網已經協助超過上百家企業導入智慧化系統,能夠憑藉豐富經驗在企業轉型過程提供具體建議與回饋。
傳統供應鏈存在交貨延遲和供應斷鏈風險等問題,降低企業競爭力。台塑網積極助力企業降低採購成本、強化供應鏈韌性。林浩瑜最後強調:「AI 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正不斷發展,未來將會帶來更智能化的解決方案,為企業帶來更強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