侷限空間入槽作業

歷年來,侷限空間作業(入槽作業)職業災害堪稱是國內重大職業災害案件類別之一,如缺氧、有害性氣體中毒以及火災爆炸都是侷限空間中常見的職災危害,過去每年均造成多名勞工朋友不幸傷亡。在行政院勞委會積極推動之「全國職場233減災方案」中,對於「提升防災執行力」中關於強化檢查執行力部分也註明:「針對石化業歲(大)修、大型支撐架、施工架組拆、侷限空間作業等施工期短又具高危險之作業,實施作業期程申報制度,精確掌握石化歲修、施工架組裝或拆卸作業期程進行精準檢查。」希望有助於避免侷限空間職業災害發生之可能性。所謂「侷限空間」指「密閉空間」或「部分開放且自然通風不足之空間,一般來說並非勞工連續停留工作八小時的作業場所,如儲槽、污水池、坑井、地下水道、隧道、穀倉、油槽等。因空氣不能充分循環流通,形成缺氧、中毒、爆炸等潛在危害,造成作業勞工傷亡等。侷限空間作業(入槽作業)即為針對上述等侷限空間設施進行內部清洗、保養或維修檢查等作業,而需進入其工作者。

根據勞委會資料顯示,下水道、桶槽、鍋爐、人孔、船艙等侷限空間之內部,由於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缺氧、中毒等危害,雇主與勞工應特別注意作業安全。另根據統計,自91年迄95年年底為止,侷限空間災害事故共計造成57人死亡30人受傷,平均每年約死亡12人,其中因缺氧或中毒肇災約佔55%,顯見加強侷限空間事故的預防不容忽視。

不論在石化廠、大型化工廠或電子廠區內,應生產過程的需要,設置有大小不一的桶槽以儲存化學物品,有些化學反應過程中須添加觸媒劑,經一段時間後因觸媒活性漸漸損耗,年度歲修時須停爐會將其抽出來,再進行槽內的清洗整潔。而桶槽往往高達20-30公尺約有7-8層的樓高,內部是一個密閉空間而且反應溫度又高,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作業環境。故人員於入槽前須嚴格執行各項管制作業,如連接管與閥管制、用電安全、通風換氣、濃度測試、救援設備等,入槽人員需穿防護衣及戴氧氣面罩設備,且規定每次入槽作業不得超過60分鐘。

歲修期間,業主會嚴格要求包商遵守作業規定外,也會予以任務編組,有安全督導員、槽頂作業主管、缺氧主管、槽口看守人員、入槽人員等各司其職,人員入槽及出槽時均需在簿冊上登記姓名及時間,主管可以隨時掌控槽內的人數及作業時間,並防止任何不幸的事件發生。

但即使明訂了嚴密並周延的入槽檢查作業規定,卻仍時有聽聞重大工安事故發生,細究起來主因還是在於人為疏忽及輕視潛在危險所致。常見情形例如入槽人員因疲倦於槽內休息或小睡,忽視侷限空間內可能瀰漫有害氣體,因此中毒昏厥而造成意外發生。另一頭之槽頂作業主管卻無從得知槽內人員的作業動態,只能根據登記簿資料得知在槽內目前有多少人與停留時間,萬一入槽登記作業有所疏漏,則其難以掌控全員工作狀況,倘若不幸發生工安意外時,一時間也無法立刻掌控有多少人在等待緊急營救!

然而,不幸的工安事件時仍頻傳,除了要求確實遵行侷限空間(入槽)作業工作守則、實施教育訓練,或者設置警告標示、保持侷限空間的通風換氣外等等辦法措施外。是否能有其它辦法去降低職業災害的發生機率呢?

一般公司主管對於入槽作業最常關注的問題如下︰

『有沒有輔助的設備或器材,可以讓槽頂作業主管隨時知道入槽人數?』
『人員入槽多久了?』
『是否有頂替他人入槽?』
『在槽內的人是否有昏倒?』
『是否有超過規定的入槽作業時間?』
『可以給安全督導員馬上掌控全局的資訊嗎?』
『可以給遠在辦公室的主管知道最新的入槽即時動態嗎?』

除了實施嚴密的作業安全控制程序外,是否可以善用其它輔助管理工具來確保入槽作業人員能在槽內安全作業? 如有緊急狀況下,有足夠的時間撤離或進行緊急救護,降低常見以來入槽作業職災發生的風險與避免可能帶來的傷亡情形。

RFID可助石化業入槽作業更安全

對於上述問題的答案,台塑網科技歷經兩年評估與測試時間後總算產生初步成果! 利用RFID技術,再輔以週邊設備的整合,結合IT技術,台塑網開發出一套「台塑網侷限空間入槽的E化系統」。這套系統使用無線射頻的主動式RFID晶片製成手腕型的電子標籤(Tag),讓安全督導員、槽頂作業主管、缺氧主管、槽口看守人員、及入槽人員配戴,並用顏色區分職責以方便管理。在桶槽內外架設天線,並連結到作業平台的接收器(Reader),再以網路線與電腦主機相連。由電腦負責接收、運算並呈現即時資料,同時以動態圖形呈現,讓主管人員可一目了然全盤掌控,一旦異常狀況發生,電腦即時將訊息傳送到作業平台上的LED顯示器,並以警報器警示作業平台的人員。

確保氧氣之不間斷供給

當歲修開始進行時,所有作業人員皆被強制配戴手腕型RFID Tag,作業平台上的Reader即可接收到每一Tag的訊號,透過電腦進行控管就可知道目前有哪些人員在作業平台上。入槽人員穿防護衣及戴氧氣面罩進入槽內工作時,電腦就可顯示何人何時進入槽內,並以動態圖顯示出人數。此外,作業人員入槽需配戴氧氣面罩,確保氧氣之不間斷供給甚為重要,所以缺氧主管一但離開離開其作業區域,電腦即會馬上顯示異常訊息警告並進行紀錄。由於入槽人員工作模式為使用工具清除槽內殘留物,手腕仍不停的擺動。一但作業人員一段時間內靜止沒有活動,電腦即會緊急警報重大異常,此時極有可能是發生如昏倒意外等,即可馬上進行緊急救護處理。

此外,入槽人員如果超過60分鐘還未離開槽內,電腦亦將警報異常。而這套系統之所以得以發揮聰明管理功能的原因,即是因為Tag持續不斷回報訊號,所以重點就在於必須要嚴格監控作業人員佩帶的Tag,人員不可以任意卸除,否則電腦將立即會送出異常警報。

RFID應用之挑戰

一般工廠之歲修作業其實是與時間賽跑,越短時間完成就可以越早開車,對於產能影響甚大。故本系統在實際進行歲修測試階段時,在歲修約2周之期間,如果系統測試過程發生硬體須要改善的情況,也等於宣告該次的測試泡湯!因此耗時歷經一年半的歲月進行三次歲修測試。在測試階段時亦曾經發生如槽內外的人員無法正確分辨、部分槽內死角訊號斷斷續續不穩等問題。因應此進行硬體設計變更後,並於半年後進去測試,卻陸續發現Tag密閉性不佳故人體汗水水氣會滲透進去、Tag震動靈敏度不足等狀況。經再三的測試修改及耗時等待測試機會後。間期雖發生小狀況,但在團隊成員卯足全力迅速解決問題下,終於有了初步的成果。

主動式RFID之導入

因為必須需精準掌握侷限空間入槽作業的人員動態,並加入人員活動力監控功能,一但發生意外時,讓槽外的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不僅現場的安全督導員可掌控全局,遠在辦公室的主管也可以清楚了解入槽作業之即時狀態。故本公司導入主動式RFID技術,讓系統輔助管控下可大幅降低工安事故的發生,除了預防工安悲劇的發生,也進而提升了企業形象。

相關應用商機

RFID技術除了於貨物追蹤的物流作業上,尚可應用於化工業及電子業廠區、電力公司等,通常需要安排人員定時定點執行設備或廠房之巡檢作業。因為這些行業巡檢內容包括如工安項目的危險性機械設備檢查、在設備的運轉狀況檢查、在管線的銹蝕及洩漏檢查、在鋼構架台銹蝕檢查等,時常面臨巡檢人員手抄回來的紀錄資料密密麻麻或字跡潦草,根本難以看出需要追蹤處理的異常點,資料利用率甚低。且更令管理者感到頭痛的問題在於『要如何確保人員有到巡檢點?』,設備對公司而言為重要生產工具,如果因疏忽巡檢而導致生產線停擺,對公司營運將造成重大損失,因此例行性的巡檢作業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言可喻。

也因此,台塑網也發展出「Smart巡檢系統」,利用射頻的被動RFID晶片製成卡片型Tag,貼於設備上作為巡檢點。管理者可利用電腦規劃巡檢路線,巡檢員帶著PDA依事先規劃之路線順序,到達每一巡檢點掃描Tag,其手持之PDA將會紀錄時間並同時提醒巡檢員執行抄表或檢查外觀,如遇異常發生時則可於PDA上點選異常項目,需要時還可以照相存查。當巡檢完畢後將PDA紀錄之所有巡檢資料傳輸到電腦上。電腦將資料加以整理方便主管查詢。如有需進行檢修之異常項目,則自動啟動電子流程核簽作業,會簽相關部門確保異常被妥善處理。如此一來巡檢作業亦可發揮聰明管理效益,不只可保證巡檢人員確實到位檢查外,還可以達到預知保養的效果,妥善維護公司營運工具。